近日研读《明史》,读到明宪宗朱见深与明武宗朱厚照这对祖孙统治时期的大明王朝,两段截然不同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,令人不禁掩卷长叹。心理学所言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,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的箴言,在这两位帝王身上得到了最生动的印证。
朱见深的童年堪称一部血泪史。作为明英宗朱祁镇的长子,本该享尽荣华,却因父亲轻信宦官王振,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俘虏而命运急转直下。当时年仅两岁的他,眼睁睁看着叔父朱祁钰登基,自己从太子之位跌落。紫禁城金碧辉煌的宫墙内,这个失去庇护的孩童在冷宫角落瑟瑟发抖,唯有宫女万氏不离不弃的陪伴。史载万氏年长帝十七岁,日夜抱持,在那些寒风刺骨的冬夜里,是这个女子用体温为他驱散寒意。从锦衣玉食的皇太子到形同囚徒的废太子,这种天壤之别的境遇,在朱见深幼小的心灵刻下难以愈合的伤痕。
展开剩余69%命运的戏剧性转折发生在1457年。被软禁南宫七年的朱祁镇通过夺门之变重登帝位,十岁的朱见深再度被立为太子。然而这段经历已彻底塑造了他的性格——那个在深宫中战战兢兢的孩子,永远活在了他的灵魂深处。登基后的朱见深,将对万氏的依赖转化为近乎病态的宠溺。即便万贵妃年近五旬,即便她残害皇嗣、把持朝政,这位天子依然视若珍宝。史家笔下的成化犁庭正是其执政的写照:面对朝堂懈怠,他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;面对边疆告急,他唯有祈求上苍。这种消极的治国态度,与其说是无能,不如说是那个在冷宫中长大的孩子从未获得过掌控命运的信心。
然而历史总是充满吊诡。朱见深与纪氏所生的皇子朱祐樘,却以截然不同的姿态登上舞台。这个幼年险遭万贵妃毒害的皇子,在太监张敏等忠仆的庇护下奇迹生还。或许正因经历过生死考验,孝宗朱祐樘展现出惊人的政治魄力,开创了弘治中兴的盛世。他每日五更临朝,夜半批阅奏章,用勤政弥补着父亲留下的积弊。可惜天不假年,这位励精图治的君主三十六岁便英年早逝,将皇位传给了独子朱厚照。
在祖父的阴影与父亲的光辉交织中成长的朱厚照,迎来了截然不同的人生剧本。孝宗将全部的爱倾注在这个来之不易的子嗣身上,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最特立独行的皇帝之一。少年天子甫一登基就展现出惊人的叛逆:他厌恶紫禁城的森严礼制,在西华门外修建豹房;他蔑视文官集团的谏言,与宦官刘瑾等人称兄道弟;他向往金戈铁马的豪情,自封镇国公领兵出征。但令人玩味的是,这个看似荒唐的皇帝在应州大捷中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,在面对宁王叛乱时显露出政治智慧。正如现代史学家黄仁宇所言:正德皇帝的叛逆,某种程度上是对祖辈创伤的矫枉过正。
紫禁城的红墙黄瓦下,这两段交织的帝王人生为我们提供了审视童年的绝佳范本。朱见深用一生补偿那个在冷宫发抖的孩子,朱厚照则以放纵回应父辈的严苛。历史没有如果,但当我们看到嘉靖朝的大礼议风波,看到万历皇帝的消极怠政,或许会想起:那些坐在龙椅上的,首先都是带着童年印记的普通人。紫禁城的晨曦依旧每天掠过太和殿的金顶,而镌刻在明史中的这些故事,永远提醒着我们——无论贵为天子还是庶民,童年的那束光,或那抹阴影,终将伴随我们走过漫长人生。
发布于:天津市现在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